-
绿证可以抵销碳关税吗?
[内容预览]
| 2023/11/21 10:33:20本报记者 徐卫星 今年10月1日开始,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正式进入过渡期,过渡期将持续到2025年年底。 过渡期内,涉及的第一批6个行业需履行排放报告义务,欧盟在此期间不征收任何费用。今年10月1日—12月31日是过渡期的第一个报告季度,报告需要在2024年1月底之前提交至CBAM过渡期登记处。 近日,在第十五届环境与发展论坛高峰对话环节,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绿色经贸合作研究中[阅读全文]
-
铜产业如何深耕“绿色赛道”?
[内容预览]
| 2023/10/9 15:38:18本报见习记者李夏菁 提升资源保障能力、降低能源消耗水平、拓宽下游应用领域,是铜产业最关心的话题。怎样兼顾三者,实现提质升级? 在近日召开的2023年铜产业绿色循环发展大会上,这些问题有了答案——“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变废为宝:加强铜资源再生利用 “我国是全球铜材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但国内铜矿资源自给率仅为20%左右。”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重金属分技术委员会秘书长韩知为指出。 据中[阅读全文]
-
《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实施方案》出台
[内容预览]
| 2023/8/29 17:48:21本报记者乔建华北京报道 为加快绿色低碳先进适用技术示范应用,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过程中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国家发改委等10部门制定了《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明确将绿色低碳先进技术按照源头减碳、过程降碳、末端固碳分为三大类。 其中,源头减碳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包括非化石能源先进示范项目、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开发利用示范项目、先进电网和储[阅读全文]
-
我国CCUS应用距离商业化还有多远?
[内容预览]
| 2023/8/14 11:11:21本报记者刘良伟 近日,《中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年度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报告》认为,尽管国内大部分CCUS技术已达到工业示范水平,但与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减排需求和欧美等国家的发展水平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同时,中国CCUS发展还面临市场机制缺失和政策激励不足等挑战,未来仍需加强研发、降低成本、刺激需求,促进技术、市场、政策三大要素深度融合。 离规模化商业应用还有差距 近年来,[阅读全文]
-
纳入全国碳市场航空业怎么做准备?
[内容预览]
| 2023/4/24 18:15:42本报见习记者温笑寒 “2024年,民航局将启动航空业进入全国碳市场工作。”日前,在山东省威海市召开的首届民航绿色发展论坛上,中国民用航空局副局长韩钧透露了当前民航业纳入全国碳市场的时间表。 全国碳市场已有序运行近两年,生态环境部屡次表示将逐步扩大碳市场覆盖行业范围和交易主体,以建立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如今,航空业纳入全国碳市场已进入倒计时,民航业应当如何提早准备? 七年前成为第一阶段重点排放[阅读全文]
-
生态环保产业要在“双碳”中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内容预览]
| 2023/4/24 18:14:42本报记者徐卫星 “随着‘双碳’工作由制度设计转入全面落实,生态环保产业也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国家发改委将与社会各界一道持续完善绿色低碳政策和市场化机制,积极营造有利于企业绿色转型发展的政策环境,引导各类资源、要素向绿色低碳领域集聚,支持生态环保企业做强做大,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过程中形成新的产业竞争优势。” 在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环保展览会同期举办的“第五届生态环保产业创新发展大会”主论坛上[阅读全文]
-
国家发改委推动废旧设备资源物尽其用
[内容预览]
| 2023/2/16 9:25:48本报记者马新萍北京报道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日前发布关于做好推进有效投资重要项目中废旧设备规范回收利用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推动废旧设备资源物尽其用,做好废旧设备回收利用工作。 废旧设备中蕴藏着丰富的金属资源,是巨大的“城市矿产”。近期,随着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落地见效,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已签约投放的项目(以下简称基金项目)和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设备更[阅读全文]
-
新能源汽车如何适应市场拉动新阶段?
[内容预览]
| 2023/2/14 9:53:37本报记者宋杨 “降价潮”成为最近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关键词。自从特斯拉宣布旗下两款主力车型大幅降价后,我国部分新能源汽车企业也紧随其后,开启降价促销模式。 造成这波“降价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目前处于什么水平?未来发展前景如何?围绕这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士华。 价格竞争并不是一个很好的策略,还是要提升自身产品的竞争力,研发适合我国市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阅读全文]
-
“垃圾焚烧下县”会释放上百个项目?
[内容预览]
| 2023/2/7 11:01:55本报记者刘良伟 2022年底、2023年初,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等多个部委接连印发了《关于加强县级地区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和《关于加快补齐县级地区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短板弱项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明确释放了推进“垃圾焚烧下县”的信号。 如果说这将在县级地区打开市场空间,环保企业可以发掘哪些机会?如何破解县级地区垃圾焚烧项目经济性较差这个难题?[阅读全文]
-
废塑料化学回收为何成研发重点?
[内容预览]
| 2023/1/17 17:32:55本报记者 乔建华 2023年1月5日,中国环境报刊登报道《塑料产业发展能否“化白为绿”? 做好塑料减碳和污染治理,高值化利用、变废为宝是优选》一文,多位受访专家肯定了塑料化学回收法对塑料减碳和污染治理的作用。有专家指出,化学回收可以根治塑料污染。 那么目前,我国和其他国家的化学回收发展到了什么阶段,能不能大规模应用?记者采访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相关业务负责人了解到,塑料的化学回收,区别于焚烧的简单能[阅读全文]
-
塑料产业发展能否“化白为绿”?
[内容预览]
| 2023/1/5 10:33:24本报记者刘良伟 据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循环经济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循环经济助力中国碳中和目标实现的潜力》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塑料行业的温室气体排放约为3.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2060年的排放预计将在2020年基础上增加约一倍。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到2060年,中国塑料行业的碳排放可降低11%—38%。 塑料产业转型升级是全球减碳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做好塑料减碳和污染治理,废弃塑料的高值化利用、变废为[阅读全文]
-
气候投融资引导资金流向气候友好型产业
[内容预览]
| 2023/1/4 10:36:56本报记者宋杨 2022绿色金融国际峰会滇池论坛日前在云南省昆明市举行。会上,由中证指数与上海金司南金融研究院共同研究开发的中证金司南气候友好主题指数正式获批发布。据悉,这是我国首支以“气候友好”命名的绿色主题指数,旨在更好地发挥投融资对气候和环境的正向引领效应。开展气候投融资工作对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推动实现我国“双碳”目标有哪些重要意义?当前开展气候投融资工作面临哪些难点?未来应重点关注哪些方[阅读全文]
-
2021年度上市公司环境责任信息披露报告发布
[内容预览]
| 2023/1/3 9:40:06表中数据为沪深两市碳信息披露企业数及平均得分率 本报记者 吕望舒 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以下简称中国环境记协)近日在京发布《中国上市公司环境责任信息披露评价报告(2021年度)》(以下简称《报告》)。这是主办方连续第10年发布此类报告。 《报告》指出,上市公司环境责任信息披露水平稳步提升,2021年披露指数约为39.89分,相比2020年提升6.97%,为10年来[阅读全文]
-
建设“无废城市”的好“助手”
[内容预览]
| 2022/12/7 19:49:04本报记者 乔建华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固废产生量越来越大。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建材行业消纳固废优势明显。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总经济师、副秘书长孙星寿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 “‘十三五’期间,我国建材行业年消纳固废量在15亿吨以上。” 《建材工业“十四五”发展实施意见》强调,未来要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加大对大宗工业固废、生活垃圾、城市污泥、建筑废弃物和有毒有害废弃物的协同处置力度。 固废资[阅读全文]
-
破局塑料污染,循环、重复使用是良方?
[内容预览]
| 2022/12/7 19:46:29本报记者王琳琳 据统计,当前全球塑料产量的一半,用于生产一次性产品。而根据世界经济论坛的报告显示,生产出来的塑料包装,只有14%被回收,被同级回收利用的塑料包装只有2%。也就是说,大多数塑料的最终去向都是进入垃圾填埋场、焚烧厂或者是流向环境,造成污染。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根据当前趋势,未来20年,塑料产量仍然会翻一番。 面对严峻的全球塑料危机,我们该采取哪些措施有效应对?近日,“助力‘双碳’目标—[阅读全文]
-
绿色供应链“能量”可不小
[内容预览]
| 2022/11/14 9:49:42本报记者 张楠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COP27)已于近日在埃及沙姆沙伊赫开幕。与会各方希望凝聚政府、企业和公众力量,将承诺落实为行动,尽快减缓升温速度、增加气候融资、推动绿色发展,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应对气候变化,一直是大家关注的重点,我国也一直在努力。建设绿色供应链体系就是重要内容之一。 11月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林念修在“APEC加强供应链韧性促进[阅读全文]
-
如何在“双碳”赛道上跑出加速度?
[内容预览]
| 2022/3/22 9:48:29本报记者乔建华 我国进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关键时期,环保企业能否精准服务生态环保领域的新需求,能否打开服务界面、服务绿色低碳发展需求,如何探索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培育自身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这些都颇为考验企业。 进入“双碳”赛道 “十四五”时期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和准备期,也是推动全面低碳转型定方向、打基础、见成效的关键5年。2022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指出,这一年生态环保工作将突出重点[阅读全文]
-
推动生态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
[内容预览]
| 2022/3/15 16:29:15本报记者刘良伟北京报道 “今年的全国两会虽然会期很短,但依然让人收获满满。面临诸多挑战,代表委员们拧成一股绳,积极建言献策,希望国家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能够战胜各方面困难。”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副会长、昆岳互联公司董事长刘怀平说。 近日,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在北京组织召开传达贯彻全国两会精神暨中国生态环保产业“学习、创新、发展”大讨论(以下简称大讨论活动)动员会,第一时间邀请全国两会[阅读全文]
-
注意!企业要依法及时披露环境信息
[内容预览]
| 2022/3/3 11:53:19新华社北京2月23日电(记者高敬)记者23日从生态环境部获悉,《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管理办法》近期已正式实施,企业应当于每年3月15日前披露上一年度1月1日至12月31日的环境信息。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严刚在当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依法开展环境信息披露是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消除信息不对称导致市场失灵和社会监督失焦的重要基础,也是国际上落实企业环境责任的通行做法。 生态环境部2021年印[阅读全文]
-
促进垃圾治理低碳化智慧化
[内容预览]
| 2022/2/28 11:33:08熊孟清 推动垃圾治理的现代化,就要在工业化、专业化、规模化的基础上,进一步低碳化和智慧化。 目前,垃圾治理机制和治理能力可以胜任“垃圾及时处理”这一基本任务,也在尽力适应生产、生活、社会治理和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等活动的发展。但整体上仍处于被动应付状态,尤其存在资源错配、价格扭曲、设施装备欠缺和财政补贴低效等方面问题。笔者认为,垃圾治理要借低碳化和智慧化东风,推行绿色再造,推动实现现代化。 首先[阅读全文]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