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自然生态
 
  • 全球变暖或将加剧台风强度

    [内容预览]

    | 2023/8/9 15:07:38
    本报记者文雯 中央气象台7月29日发布最高级别的暴雨红色预警。这也是中央气象台自2010年正式启用预警发布机制以来发布的第二个暴雨红色预警。由于强台风“杜苏芮”来袭,菲律宾与中国多地灾害损失严重。台风“杜苏芮”的影响还未消除,“卡努”接踵而至。 今年,为何台风如此密集?未来的台风风力会更强吗?记者日前采访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黄平。 黄平介绍,区域气候变化是过去20年来气候学研究的一个

    [阅读全文]

  • 巨型滑坡或有助解释喜马拉雅山脉演变

    [内容预览]

    | 2023/7/11 11:49:49
    法国科学家研究认为,喜马拉雅山脉其中一个最高山脉在中世纪时期的巨型岩石滑坡可能导致峰顶崩塌,这一突发的高海拔侵蚀事件或让峰顶高度下降了几百米。研究结果或增进人们对喜马拉雅山脉演变的理解,同时显示出这类崩塌事件会对下游排水系统造成不成比例的影响。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自然》。 山顶的形状和海拔会在构造板块运动导致的隆升和侵蚀的相互作用下不断变化。喜马拉雅山脉是地球上最高的山脉,也是最活跃的山脉之一。

    [阅读全文]

  • 研究表明喜马拉雅冰湖水下冰损失被低估

    [内容预览]

    | 2023/4/4 16:19:23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获悉,第二次青藏科考“亚洲水塔动态变化与影响”科考分队、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环境变化与多圈层过程团队张国庆研究员等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显示,2000年到2020年,喜马拉雅地区约27亿吨水下冰质量损失被低估。该研究成果北京时间4月3日在《自然-地球科学》(Nature Geoscience)期刊在线发表。 水下冰质量损失估算示意图 张国庆研究员等联合奥地利格拉

    [阅读全文]

  • 如何恢复“地球之肾”?

    [内容预览]

    | 2023/2/7 11:00:09
    本报记者肖琪 2月2日是世界湿地日,今年的主题是“湿地恢复”。这一主题强调了优先恢复湿地的迫切性,并呼吁采取措施恢复和复原退化的湿地。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过分干扰,一些湿地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湿地功能明显退化。 那么,湿地恢复有哪些积极作用,又有哪些方式方法? 恢复湿地功能,维持生态平衡 湿地为人类带来了无可比拟的好处。“它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净

    [阅读全文]

  • 修复湿地,重现自然生态之美

    [内容预览]

    | 2023/2/3 9:45:39
    刘秀凤 新春伊始,杭州西溪湿地的梅花悄然吐蕊,一年一度的探梅节在大年初一拉开帷幕,300亩梅林静候游客“曲水寻梅”。摆脱高强度开发带来的阵痛,盘活动植物资源,再现绿水青山,西溪湿地成为我国第一个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级湿地公园,用20年的实践开创了湿地保护和利用双赢的“西溪模式”。 今年2月2日是第27个世界湿地日,今年的主题为“湿地修复”。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与森林、海

    [阅读全文]

  • 国际最新研究:夏威夷珊瑚礁或许受游客影响正在退化

    [内容预览]

    | 2023/1/10 22:13:33
    中新网北京1月10日电 (记者 孙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专业学术期刊《自然-可持续性》最新发表的一篇可持续研究论文认为,最受欢迎的夏威夷珊瑚礁或许受游客影响正在退化。 该论文介绍,珊瑚礁因其生物多样性和美丽而广受欢迎,它们也是至关重要的生态系统,滋养渔业,保护海岸。珊瑚礁旅游业能通过产生资金和支持本地那些聚焦珊瑚礁保护的生计,来激励保育工作。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议程中提到,旅游业是促

    [阅读全文]

  • 国家公园空间布局将实现3个“最”

    [内容预览]

    | 2023/1/10 14:33:08
    本报记者陈妍凌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日前联合印发《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了中国国家公园体系建设的时间表、路线图。《方案》遴选出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含正式设立的5个国家公园),提出到2035年,基本完成国家公园空间布局建设任务,基本建成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李春良表示,中国国家公园是生态文明建设的

    [阅读全文]

  • 加强生态修复 守护黄河湿地

    [内容预览]

    | 2023/1/5 10:42:49
      扑棱棱,两只大天鹅展开白翅,踏水起飞。一名摄影者翻越围栏近拍大天鹅,正在黄河边巡护的李丰波上前阻止。   “如今,这里湿地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每年来三门峡越冬的大天鹅有上万只。”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门峡管理处保护科科长李丰波告诉记者。   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门峡段,东西长205公里,总面积2.85万公顷,是我国

    [阅读全文]

  • 南亚黑碳气溶胶加速青藏高原冰川物质亏损

    [内容预览]

    | 2022/12/15 8:46:26
    科技日报讯 (记者颉满斌)12月12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了解到,科研人员从南亚黑碳气溶胶影响区域降水的角度,分析其对青藏高原冰川变化的影响。研究发现,21世纪以来,南亚黑碳气溶胶通过改变南亚季风水汽输送,进而间接影响青藏高原冰川的物质补给。该成果发表在综合性期刊《自然·通讯》上。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杨俊华介绍,南亚黑碳气溶胶导致

    [阅读全文]

  • 高温干旱会影响候鸟顺利越冬吗?

    [内容预览]

    | 2022/10/5 15:33:20
    本报实习生 张乐 见习记者 单浩田 近日,江西省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监测到首批越冬候鸟白琵鹭出现在九江都昌马影湖水域。每年10月、11月,鄱阳湖、洞庭湖等栖息地会陆续迎来一批批可爱的候鸟朋友。受今年高温干旱严重影响,鄱阳湖、洞庭湖水域面积缩小60%以上,这对候鸟迁徙、觅食等行为有哪些影响?我们能为它们做些什么?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副研究员、全国鸟

    [阅读全文]

  • 黄河流域自然生态系统从面积增长转向质量提升

    [内容预览]

    | 2022/8/17 16:26:53
    8月16日,在第二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战略研讨会上,中国林科院黄河生态研究院发布了年度报告《黄河流域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演变》(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审定专家组认为,该报告是解决黄河流域治理问题的重要基础性研究,对于科学谋划、统筹构建黄河流域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内容符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研究成果扎实深入。研究团队根据专家意见对报告进行修改完善,并正式对外发布。 报告指出,黄

    [阅读全文]

  • “两山”双向转换让优美生态环境成“标配”

    [内容预览]

    | 2022/8/3 15:08:57
    ◆本报见习记者潘瑜 通讯员魏慧娟 夏日的长白山,正值天池破冰万物重生。长白山脚下百花盛开芬芳,而海拔2000米以上的长白山顶,仍是“长相守到白头”。湛蓝的天空与雪峰相映,茂密的森林与流水交织,长白山的生态之美绘就一幅壮丽和谐画卷。 记者近日从长白山管委会生态环境局获悉,今年上半年,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7.7%,PM2.5均值浓度为15微克/立方米。饮用水水质达Ⅱ类以上,主要河

    [阅读全文]

  • 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已收集超11万份资源

    [内容预览]

    | 2022/8/2 15:16:57
    中新网三亚7月29日电 (记者 王晓斌)2022中国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下称“种子大会”)29日在三亚持续举行。记者从论坛中获悉,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已收集到约11.3万份资源。种质资源应收尽收的同时,专家正在对其开展特征特性的鉴定评价、编目入库等工作,为下一步的开放共享打基础。 自2015年起,农业部组织开展了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对31个省(自治区、直

    [阅读全文]

  • 异常高温为气候变暖再敲警钟

    [内容预览]

    | 2022/8/2 15:12:12
    入夏以来,北半球多个国家遭遇持续高温热浪天气,欧洲多地都突破高温历史纪录。气象学家们普遍认为,今年全球气候变暖的节奏、程度、高温的极端性与破纪录频次十分罕见。 北半球极端高温由多重因素导致。一是大气环流异常的影响。今年夏天,大气环流系统表现出一致性的暖性高压环流系统控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带、大西洋副热带高压带和伊朗高压均阶段性增强,形成大范围的整体环球暖高压带。受高压系统影响,热空气会留在近地

    [阅读全文]

  • 珠峰东绒布冰川14.68平方公里测量完成

    [内容预览]

    | 2022/5/10 16:56:16
    “巅峰使命”珠峰科考冰川与污染物小组日前完成了对珠峰东绒布冰川14.68平方公里的测量,并在海拔6500米采集了150公斤的雪样。本次测量将构建珠峰东绒布冰川高精度数字三维模型。 5月9日下午,参加“巅峰使命”珠峰科考的冰川与污染物小组从6350米营地安全抵达珠峰大本营。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副院长 康世昌:我们这次是在东绒布冰川垭口海拔6500米采集了一个雪坑样品,这个雪

    [阅读全文]

  • 中科院海洋所研究揭示大气水汽和能量输运引起北极海冰减少机制

    [内容预览]

    | 2022/4/7 8:40:29
    近日,中科院海洋所黄海军课题组研究人员在北极海冰减少机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揭示了大气水汽和能量输运引起海冰减少的具体物理过程。大气水汽和能量输送对北极气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向极能量和水汽传输的变化将通过多种机制对北极海冰的年际变化和长期趋势产生显著影响。 多源卫星遥感观测数据表明,2020年7月北极海冰范围(SIE)出现卫星观测以来(1979-)的极小值7.29×106 km2,海冰覆盖显著减

    [阅读全文]

  • 我国将于2025年完成自然保护地整合归并优化

    [内容预览]

    | 2022/3/23 15:16:20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日前联合印发《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建设及野生动植物保护重大工程建设规划(2021—2035 年)》,明确了我国自然保护地建设和野生动物保护未来15年的目标任务和重点措施,将作为统筹推进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稳定和质量提升、国家重点保护物种保护的依据。 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建设及野生动植物保护重大工程,是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

    [阅读全文]

  • 中科院大气所团队: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存在巨大碳汇

    [内容预览]

    | 2022/3/17 17:32:38
    中新社北京3月17日电 (记者 孙自法)“碳中和”“固碳端”的主要贡献者为陆地生态系统碳汇。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大气所)刘毅研究团队最新研究通过增加不同数据处理方式的敏感性试验,得出结论均表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存在巨大碳汇。 中科院大气所介绍说,刘毅团队2020年10月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发表题为“从大气二氧化碳数据估算中国陆地碳汇”文章后,引起国际上多个研究团队的关注,并向《

    [阅读全文]

  • 南极海冰面积创最小纪录

    [内容预览]

    | 2022/3/16 15:54:42
    近日,记者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青藏高原与极地气象科学研究所获悉,依据最新观测数据和综合分析,今年2月,南极海冰面积创下1979年有卫星观测以来最小面积纪录——为192万平方公里,南极异常高温导致的冰层不稳定引发科学家对南极生态、气候变化的担心。 南极对气候变化最为直观的“回应”是其冰盖、冰山、海冰的变化。“南极海冰面积的快速缩小与气温的迅速升高有直接关联。1979年至2016年,南极气温变化较为

    [阅读全文]

  • 这里,将是未来的国家公园

    [内容预览]

    | 2022/3/8 9:07:06
    本报记者肖琪 一群东方白鹳站立在黄河口三角洲湿地上,亭亭玉立。 黄河口,全球新生河口湿地的典型代表,是世界范围内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形成、发育和演化的“天然记录器”。这里保持着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和典型性。 独特的生态价值让黄河口注定无法不为人知。去年10月,国家公园管理局函复同意《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方案》,标志着山东省黄河口国家公园从创建准备阶段进入创建实施阶段。 对此,全国人

    [阅读全文]

2344 篇资讯  首页 | 上一页 | 1 2 3 4 5 6 7 8 9 | 下一页 | 尾页  20篇资讯/页  转到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