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额外性为何重要?
[内容预览]
| 2023/12/4 10:04:27本报记者刘良伟 近日,生态环境部相继发布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 和《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 造林碳汇》等4个方法学,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其中,有关额外性的问题成为大家聚焦的关键问题。 额外性是减排机制存在的基石,但其内涵、论证逻辑等又较为复杂。为此,记者采访了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原主席段茂盛,详细深入地对相关问题进行阐释,以更好地服务[阅读全文]
-
重污染天气应对要突出“严细实”
[内容预览]
| 2023/12/4 10:02:35◆郭运洲 近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出现中度以上污染过程,多地相继启动重污染天气Ⅱ级应急响应,全面加大了一线巡查监管和环境执法力度,力求通过减少污染物排放降低污染程度。 笔者夜查时发现,在一条道路施工工地,几名工人正在偷偷进行土方挖掘。由于没有采取湿法作业,现场尘土飞扬。为避免此类违规施工、偷排偷放行为的发生,排除影响空气质量的隐患,必须在“严细实”上下功夫,坚决遏制各种违法违规排污行为,确保重污染[阅读全文]
-
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绿色行动合力
[内容预览]
| 2023/11/6 14:44:03王茹 6月5日既是联合国确立的世界环境日,也是我国《环境保护法》确立的环境日。回顾过去,六五环境日在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宣传生态环境保护成就、总结各地先进经验、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促进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我国生态环境宣传教育的重要抓手和有效途径。展望未来,六五环境日将进一步推动生态环境治理和绿色低碳发展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阅读全文]
-
环境学科到底是“冷”还是“热”?
[内容预览]
| 2023/10/25 20:21:15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划取消“环境科学”等6个本科专业的新闻,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根据校方后来的回应可知,这只是一次高校学科专业的正常调整。但是,仍有部分网友对此进行过度解读,联想到此前中国科学院大学环境科学专业14名学生全部申请转出本专业的新闻,便得出环境专业“不行了”的结论。 今年关于环境学科的关注度似乎格外高,这也反映出,随着近年来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与环境相关的话题[阅读全文]
-
深刻理解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内涵和意义
[内容预览]
| 2023/10/16 11:02:11李丽平 杨儒浦 刘金淼 自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出后,党中央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工作高度重视、密集部署,2023年7月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又专门提出要求做出安排。为落实好相关工作,首先需要深刻理解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内涵和意义。笔者认为,就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本身而言,减污是底线,降碳是总牵引,协同是路径和方法,增效是目标,除此之外,还特别需要从更广的视角去理解其内涵和意义。 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是践行[阅读全文]
-
深化数字化技术在环境与健康领域的应用
[内容预览]
| 2023/9/13 16:31:13王善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保护和治理要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为进一步巩固提升环境与健康工作能力和水平,全面加强环境与健康领域的研究和应用,需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及5G等数字化技术。 环境保护与健康促进协同推进的工作体系中尚未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当前,部分地方生态环境部门与卫生健康部门在协同推动环境保护与健康促进工作时,数字技术的应用并未得到充分实施[阅读全文]
-
面对极端天气,我国该如何建设气候适应型城市?
[内容预览]
| 2023/8/14 11:07:52本报记者宋杨 近日受台风影响,强降雨天气导致北京、河北、黑龙江等地区出现洪涝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随着极端天气频发,“韧性城市”这个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什么是“韧性城市”?为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城市需要重点关注哪些基础设施建设?围绕这些问题,本报记者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郑艳。 建设韧性城市要结合自身发展定位,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规划如何建设气候适应型城市,不同[阅读全文]
-
暴雨过后,该如何恢复脆弱的城市水环境?
[内容预览]
| 2023/8/9 15:09:23本报记者温笑寒 当前,京津冀地区防汛救灾工作还在紧张进行,东北地区又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雨情、汛情,广西等地也出现强降雨。高强度暴雨对于城市水环境会带来哪些冲击?相关部门能够做哪些具体工作来抵御这些风险?暴雨过后,恢复水环境要注意哪些问题?本报记者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陈彬进行了专访。 城市洪涝灾害存在较强的跨系统、跨区域的外溢效应,一旦发生,冲击就不只局限于水环境,城市的大气环境、土壤环境及城市各行业[阅读全文]
-
多举措保护“大美湿地”生态环境
[内容预览]
| 2023/8/7 9:49:07蓝楠 陈思怡 去年于湖北武汉召开的《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凝聚珍爱湿地全球共识,深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减少人类活动的干扰破坏,守住湿地生态安全边界,为子孙后代留下大美湿地。” 湿地不仅是野生动植物的家园,还是人类生活的港湾、文明的摇篮。湿地保护关乎生态安全和人民福祉,保护“大美湿地”生态环境是保障公众环境权的内在需求。 一方面,湿地具有极高的生态环境价值。湿地[阅读全文]
-
提升城市高品质生态环境要抓好哪些关键点?
[内容预览]
| 2023/8/2 17:44:28纪荣婷 李海东 赵立君 张龙江 马伟波 相较于自然生态系统,城市以人口、生产、生活等要素资源高度聚集为基本特征,是自然—社会—经济相互依赖的复合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本身的整体性、人工性、复杂性、开放性和脆弱性特征,决定了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和美丽城市建设任务具有艰巨性。与此同时,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和人类高强度开发建设,城市人口规模日益膨胀,空间持续扩张,社会结构和生产生活生态关系的复杂[阅读全文]
-
美丽中国,有你有我
[内容预览]
| 2023/7/17 11:25:31陈凯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国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否则资源环境的压力不可承受”。《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十条》的发布,恰逢其时,将有力改进我国公民生态环境行为,引导[阅读全文]
-
科学有序推动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
[内容预览]
| 2023/7/14 16:20:19钟寰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时强调,要立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关键时期,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 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把绿色低碳和节能减排摆在突出位置,建立并实施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有力促进了我[阅读全文]
-
节能降碳需要用理解促进行动
[内容预览]
| 2023/7/12 10:15:30程维嘉 7月12日是全国低碳日,也是全国节能周的第三天。今年全国低碳日活动主题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主题是“节能降碳,你我同行”。 为做好预热和宣传,生态环境、教育、科技、工业和信息化、农业农村等各部门各领域都开展了不少工作,健步走、模拟法庭、开放日等活动精彩纷呈。笔者与身边亲友也跃跃欲试,参与了多个节能降碳线上答题活动,然而竟没有一次是首次答题就能拿到满分[阅读全文]
-
《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十条》的意义与作用
[内容预览]
| 2023/7/11 15:55:50晋军 《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十条》(以下简称“公民十条”)正式颁布了,这是我国环境治理体系建设中的一件大事,将会对我国环境治理中的公民参与产生重大而又深远的影响。 个体化的日常参与是环境治理中不可或缺的基础环节 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的涉及面极广,会从多种渠道和多种方式影响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因此,有效的环境治理,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等多种主体的共同参与。而环境治理中的公众参与,又可以分为组织化的专[阅读全文]
-
让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成为行动自觉
[内容预览]
| 2023/6/10 11:38:28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于我们普通人而言,很遥远吗? 如今,“骑行热”持续升温,不少人热衷在社交平台上晒单车、分享骑行路线与沿途美景,自行车已从简单的代步工具,摇身一变成为一种打开社交圈的新方式。二手交易平台“闲鱼”月活跃人数超过1亿,物尽其用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生活理念。在北京、成都、南京,起大早、排长队去动物园看熊猫已经变成一件寻常事,不少游客不仅能叫出每只熊猫的名字,甚至对它们的样貌、习性、族谱[阅读全文]
-
立法保障青藏高原生态风险防控
[内容预览]
| 2023/5/22 16:37:17本报记者 陈媛媛 风险防控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环境立法特别重视的内容。中国政法大学环境资源法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于文轩日前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在生态风险防控方面作出了相应的规定,提高了自然灾害防治、气候变化应对等生态风险防控能力和水平,保障了青藏高原生态安全。 中国环境报:《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在省级立法的基础上,特别强调协调保护,这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于文轩:[阅读全文]
-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提升保护能力
[内容预览]
| 2023/5/22 16:33:24本报记者赵娜 近日,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已完成划定并发布。其中,陆域生态保护红线覆盖的国土面积不低于300万平方公里,海洋生态保护红线不低于15万平方公里。 作为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生态保护模式,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出了中国方案。本报记者近日专访了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主任高吉喜。 中国环境报: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对《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阅读全文]
-
用好环境污染强制责任险
[内容预览]
| 2023/5/5 17:30:17殷明励 唐彬 《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发展绿色保险,按程序推动制订和修订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相关法律或行政法规。为引导落实这一要求,国家有关部委组织开展了试点工作,积累了经验。然而,从近年来的试点情况看,生产企业的投保热情并不是很高。 笔者认为,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市场“火”不起来,反映出人们在相关的认知上还有偏差。与车辆交通强制险等其他险种一样,当事者往往认为自己谨慎小心,技[阅读全文]
-
推动农业绿色发展要把握好哪些环节?
[内容预览]
| 2023/4/4 16:28:13◆翁伯琦 郑开斌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农业绿色发展是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基础。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笔者认为,要把握4个重要环节: 一要保护耕地资源,提升土壤质量。常言道,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先。端牢中国饭碗,耕地是命根子。中央一号文件对于耕地占补平衡、黑土地的保护、盐碱地开发利用、耕地保护责任等作出系统部署。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不仅保护耕地数量,而且注重[阅读全文]
-
要植树更要植好树
[内容预览]
| 2023/3/3 18:08:08◆武泼泼 春天来了,又到了适宜植树的季节。植树造林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更为我国新时代植树造林工作提供了战略指引。 当前,植树造林存在物种单一、品种随意、长势差、存活率低等问题,应当引起足够重视。对此,笔者认为,在要植树的同时还要植好树。 遵循自然规律植好树。气候条件、土壤状况和地理位置是树木能够存活繁衍的先天条件。植树造林作为重要生态[阅读全文]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